首页 > 印象新闻
这份北电师哥师姐的私藏书单,才是通往大院的“隐形合格证”
发布日期:2025/10/29 13:18:04  浏览量:31
在浙江艺考圈,“印象”二字,始终是实力与口碑的象征。浙江省每5位录取传媒类高校的学生中,就有1位来自印象。而自建校以来,导演类专业从早期的影视编导到如今独立的导演学院一直是印象的王牌阵地,持续向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顶尖院校输送人才,名校过关率连年稳居前列。


我们坚持“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教学内核。在这里,我们不制造应试流水线上的“标准件”,而是珍视每一个独特的表达欲,培养真正具备创造力与思想力的未来影像人。


事实也证明,那些拥有独立审美、敢于真诚表达的学生,恰恰是考场上最被青睐的那一类。他们不仅赢得了入场券,更赢得了走向未来的底气。



 


在这个碎片化的、泛娱乐化的时代,我们鼓励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用阅读抵抗垃圾信息的围剿、用阅读建筑思想的堡垒、用阅读重塑碎片化的自我,这是自我进化的闭关修炼,也是通往理想国的必经之路。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得到更多专业上的指导、知识结构上的丰富、审美的开拓与人文情怀上的滋养。我们有幸邀请到了部分来自印象的北电导演系师哥师姐们,来和大家分享一番,看看来自创作领域的佼佼者们,平时一般都会看些什么书呢?

需要承认的是,名著经典汗牛充栋,这些书单只是冰山一角,你可以把它视为茫茫书海中的温暖航标,愿其引领你驶往更自由开阔的一方天地。


01

 《故事》 

 作者:罗伯特・麦基 


 


罗伯特・麦基——这位被英国卫报称为“亚里士多德后最有影响力的讲故事理论家”——将他30年间行走全世界,向10万名学员开班授课的精华都写在了这本《故事》里。


这本书被影视圈奉为编剧圣经,讲述故事创作核心原理。你可以把它当作一本高级电影鉴赏入门指南,也可以将它视为文学写作、艺术修为内功进阶,甚至还有人从中领悟了人生哲学和生活道理。



02

 《救猫咪》 

 作者:布莱克·斯奈德 


 


《救猫咪:电影编剧指南》是好莱坞编剧、剧本导师布莱克·斯奈德的代表作。这是一本简练、清晰的实战派指导手册,它不讲玄而又玄的原理理论,而是坦诚地传授好莱坞商业电影的经典写作套路和技巧,直截了当,上手即用。从让主人公“救猫咪”,到一句话故事,到结构节奏,再到推销剧本时必须注意的风险和机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职业经验,对于商业剧本写作的方方面面都给与了细致清晰的解答。



03

 《雕刻时光》 

 作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雕刻时光》是著名前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对电影、对艺术尽其一生的求索。

电影创作的实质是什么?一定程度上可以界定为雕刻时光。就好比雕塑家面对一块大理石,成品的样子了然于心,然后一点点剔除所有多余的部分。电影人同样从包含海量生活事实的时间巨块中剔除所有不需要的部分,只留下能成为电影要素的部分,只留下能清晰描述电影形象的部分。


04

 《观看的方法:如何解读视觉材料》 

 作者:吉莉恩·罗斯 


 


本书坚定地专注于研究方法而不是媒体。书中的主体章节,每一章都会讨论一种可用于诠释视觉材料的方法,而每一章要用何种视觉材料来探究这种方法,则取决于它是否最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步骤、长处和不足。



05

 《世界电影史》 

 作者:大卫·波德维尔 


 


大卫·波德维尔是享誉世界的美国电影学者,他的这本《世界电影史》内容庞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全面的电影史学习宝典。


本书围绕下述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电影媒介的使用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以及形成了怎样的规范?

电影工业的状况对电影媒介的使用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电影媒介的使用上和电影市场中的国际性趋势是怎样出现的?



06

 《中国电影史:北京电影学院教材》 

 作者:钟大丰 


 


北京电影学院的《中国电影史》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向学习电影创作的学生们介绍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等,以求有助于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线索和优秀传统。为适应教学的需要,钟大丰老师以教学中现有的影像资料为基础,着重从艺术发展的角度介绍中国电影的历史。



07

 《爱、死亡与后人类:后电影时代重铸电影哲学》 

 作者:吴冠军 


 


本书聚焦于“后电影时代”的话语和思想,旨在通过重铸电影哲学的方式,在学理思想层面哲学性—分析性地重新探讨电影,从而在后电影时代捍卫电影的进路,回应“后电影状态”对电影构成的一系列关键性的瓦解和冲击。作者通过与精神分析和后人类主义思想与电影的“遭遇”来重新煅铸电影的哲学地基。这是一次思想的探险,深度的捍卫,也是对“迷影”时代的重新召唤。



08

 《宽忍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 

 作者:福柯等 


 


《宽忍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是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的文集,由东北师大李洋老师选编,收录了法国当代最知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居伊·德波、让·鲍德里亚、吉尔·德勒兹、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等九位思想家共十七篇论述电影的经典文章,有演讲稿,有论文,也有访谈等,其中最早一篇写于1959年,最新一篇发表于2011年,这些文章展现了这些法国哲学家对电影艺术、电影现象的睿智思考和深刻理解,其中部分文章已成为哲学史和电影理论史上的著名篇章。



09

 《中国电影传统与中国电影》 

 作者:王海洲 


 


本书是“中国艺术传统与当代中国电影的创新发展”学术论坛论文集此次论坛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论坛下设五个分会场,主题分别为:“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电影叙事与造型艺术”“作者与文本中的美学”“电影表演中的中国学派”和“承袭与流变的文化风貌”。专家学者们就如 何挖掘并有效运用中国文化艺术传统资源,促进电影理论与创作发展,提升中国电影质量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10

 《电影是什么》 

 作者:安德烈·巴赞 


 


本书为法国新浪潮电影之父巴赞发表的一系列高质量影评和电影评论的结集,涉及电影本体论、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等诸多话题,是研究巴赞和当代电影美学的必备读物。在电影理论史上,巴赞的电影理论是一座卓越的里程碑,他的现实主义美学深刻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他宣扬的摄影影像本体论和真实美学也形成了与蒙太奇理论不同的电影美学体系,开拓了电影研究的领域。


正是由于巴赞的努力,电影才成为严肃的研究课题。作为巴赞电影理论的经典代表,《电影是什么?》从问世之初就受到电影从业者和广大影迷的好评,被誉为“电影的圣经”,也为巴赞赢得了“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的崇高荣誉。